1. 戰爭是要反對的,所有激化矛盾促成戰爭的行爲也都是要反對的。
2. 某人/某國是錯的,不代表他的對手是正義的。本次事件中不論你傾向哪方,不要忘記這個基本常識。刻意迴避這個常識,只能說明你是(不論是誰的)宣傳機器的一部分。
3. 看事情要看全面,包含各方的訴求、言論和行動:俄羅斯、烏克蘭、歐洲各國、歐盟、北約。不是數量多嗓門大就正確,也不是好聽就正確,更不是武力強大就正確,而要看真實合理性。只看一部分人的消息,那麼得出的結論幾乎必然有失偏頗。
4. 對烏克蘭進行戰爭,對俄羅斯的好處只有民族主義心理滿足,對歐洲(含烏克蘭)好處只有證明自己一直宣傳的俄羅斯侵略性論。從理性角度上,它們理應避免戰爭,但戰爭還是發起了,那麼必然有其他因素。情緒治國是優先級很低的理由。
5. 經濟上,對俄羅斯和歐洲沒有任何好處,反而有害;對其他國家按經濟形勢和心理資源獲得從烏克蘭出走的投資;對武器生產國獲利生產和銷售。
最近的某國產3D動畫《雄獅少年》如此,稍早一點的漫威電影《尚氣》如此,類似時間及更早的陳漫等人的「攝影」作品如此。一脈相承的是自己傲慢之下的對「他人」的外觀、文化或思維的定義,並且不接受反駁,且要求被定義的人一定要接受自己的理念。
如果只是有種定義,自己用來分析,不要求被定義者一定要符合自己的理念,那麼這叫做刻板印象,尚且達不到這種程度。
區別很明確:是否以理論扭曲或要求事實。
正確的思路是:這個人說的話有哪些觀點,這些觀點有幾個是正確的,幾個是錯誤的,幾個是無法判定的?
有錯誤,那麼就應該允許被批評。錯誤比正確多,那麼基本應該認定整體錯誤。
因爲批評的人有人用詞過激,就全盤否定批評的合理性,這算什麼?
嚯,唐鳳現在是在做臺灣政府的宣傳和意識形態工作啊……
白瞎了以前perlyuyan帶來的認識😅
然後谷歌新聞的搜索結果也很差勁啊,這些報道還不如人家環球時報的內容詳細信息多呢。大家都是要兜售自己的議程,我爲何不看個信息多的?
附一個環球時報的報道(轉載;因原始內容在辣雞的微信公衆號上,鏈接過長)
https://mil.news.sina.com.cn/2021-12-13/doc-ikyakumx3847330.shtml
Archlinux用戶;華夏復興者;中原人
更多信息不妨參閱博客的個人說明嘛
沒錯是我,我又回來了。之前用別人的實例,掛了,也沒機會遷移。這回自建實例,如果以後換實例會自動遷移,歡(qi)迎(pan)前友人恢復關注😂